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瘢痕疙瘩有什么区别?

专家提供 2018-11-05 15:37

  中国疤痕网(微信公众号:scarbbs)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瘢痕疙瘩,有一些相似,但病因、诊断、治疗有很大的不同。现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一些知识简介如下: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SFP)常见于中年男性,好发于躯干。损害为隆起性暗红色肿块,质硬,可呈分叶状,与皮肤粘连。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切除不彻底易复发,但很少转移。本病是系源于成纤维细胞或组织细胞,起源于真皮并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的局限性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目前肿瘤起源不明。

  临床表现:

  患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中年,少数发生于儿童,男性多见。该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多发于躯干及四肢,特别常见于前胸,腹侧多于背侧,近心端多于远心端,少见于头面部、颈部,掌跖不受累。10%~20%病人诉发病前曾有创伤史。病程缓慢进展,肿瘤表现为隆起硬固肿块,开始为硬性斑块,肤色或暗红色,皮面微凹似萎缩状,而瘤周围皮肤淡蓝红,以后出现淡红、暗红或紫蓝色单结节或大小不一的相邻性多结节生长,呈隆突性外观,大小自0.5~2cm,且可突然加速生长而表面破溃。少数瘤体见有点状色素,被称为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或Bednar瘤。随着肿瘤增大而疼痛明显。该病呈局部侵袭,偶有广泛播散,但罕见转移。病期可长达50年。此瘤除隆起表面外,也可作侵袭性生长,侵及皮下组织。如切除不干净,局部可复发。虽然也有转移到肺、腹、脑、骨质或附近淋巴结者,但不常见,而且仅出现于晚期,往往是局部多次复发的结果。

  诊断:

  在临床上出现隆起、硬固纤维性损害,缓慢生长,表面皮肤萎缩时,可推测为本病,病理中找到致密的成纤维细胞排列成车轮状结构,即可确诊。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资料是主要的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在免疫组化染色中,DFSP瘤细胞对波形蛋白(Vimentin)呈强而弥漫性的阳性反应;CD34一般呈强而弥漫性的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2%~92%。溶菌酶(Lysozyme)呈局灶性阳性反应;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在DFSP的表达阳性率为50%~95%,但是其表达常不稳定并且常呈局灶性。

  治疗:

  因局部可发生侵袭性生长,故应较广泛地切除。切除边缘要包括比较宽的正常皮肤,手术边缘应距瘤区外3.0cm--4.0cm,并作深筋膜切除可减少复发率。广泛切除的患者其复发率可达11%~50%。也可行Mohs显微外科切除,复发率为2%。如肿瘤较大则需要植皮,放射治疗效果不好。如属复发病例,则更应广泛地切除。多次术后复发可发生转移,但少见。

 

推荐阅读:胸部疤痕疙瘩手术切除+植皮+防复发治疗
 
 
 

安装“治疤神器”与医生对话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瘢痕疙瘩有什么区别?

来源:中国疤痕论坛 主编:专家提供 日期:2018-11-05 点击:疤痕网图标 我有话说
文章摘要:本文对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瘢痕疙瘩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疤友们能够多了解一下!

  中国疤痕网(微信公众号:scarbbs)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瘢痕疙瘩,有一些相似,但病因、诊断、治疗有很大的不同。现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一些知识简介如下: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SFP)常见于中年男性,好发于躯干。损害为隆起性暗红色肿块,质硬,可呈分叶状,与皮肤粘连。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切除不彻底易复发,但很少转移。本病是系源于成纤维细胞或组织细胞,起源于真皮并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的局限性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目前肿瘤起源不明。

  临床表现:

  患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中年,少数发生于儿童,男性多见。该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多发于躯干及四肢,特别常见于前胸,腹侧多于背侧,近心端多于远心端,少见于头面部、颈部,掌跖不受累。10%~20%病人诉发病前曾有创伤史。病程缓慢进展,肿瘤表现为隆起硬固肿块,开始为硬性斑块,肤色或暗红色,皮面微凹似萎缩状,而瘤周围皮肤淡蓝红,以后出现淡红、暗红或紫蓝色单结节或大小不一的相邻性多结节生长,呈隆突性外观,大小自0.5~2cm,且可突然加速生长而表面破溃。少数瘤体见有点状色素,被称为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或Bednar瘤。随着肿瘤增大而疼痛明显。该病呈局部侵袭,偶有广泛播散,但罕见转移。病期可长达50年。此瘤除隆起表面外,也可作侵袭性生长,侵及皮下组织。如切除不干净,局部可复发。虽然也有转移到肺、腹、脑、骨质或附近淋巴结者,但不常见,而且仅出现于晚期,往往是局部多次复发的结果。

  诊断:

  在临床上出现隆起、硬固纤维性损害,缓慢生长,表面皮肤萎缩时,可推测为本病,病理中找到致密的成纤维细胞排列成车轮状结构,即可确诊。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资料是主要的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在免疫组化染色中,DFSP瘤细胞对波形蛋白(Vimentin)呈强而弥漫性的阳性反应;CD34一般呈强而弥漫性的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2%~92%。溶菌酶(Lysozyme)呈局灶性阳性反应;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在DFSP的表达阳性率为50%~95%,但是其表达常不稳定并且常呈局灶性。

  治疗:

  因局部可发生侵袭性生长,故应较广泛地切除。切除边缘要包括比较宽的正常皮肤,手术边缘应距瘤区外3.0cm--4.0cm,并作深筋膜切除可减少复发率。广泛切除的患者其复发率可达11%~50%。也可行Mohs显微外科切除,复发率为2%。如肿瘤较大则需要植皮,放射治疗效果不好。如属复发病例,则更应广泛地切除。多次术后复发可发生转移,但少见。

 

推荐阅读:胸部疤痕疙瘩手术切除+植皮+防复发治疗
 
 
 
推荐阅读
中国疤痕论坛
疤痕网疤痕分布图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提供疤痕修复知识,文章属建议性内容,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第三方可能在本站宣传其产品,你跟第三方产生的纠纷与本站无关!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合作 | 人才招聘 |网站地图 | 手机浏览
版权所有:深圳疤痕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Zhishi.Scarbbs.Com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2090439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粤)-非经营性-2019-0115
郑重声明: 盗窃或私自转载本站数据,将受法律追究!如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