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痤疮的发病因素有
痤疮的发病与心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亦有“虫”作祟,《石室秘录》云:“粉刺……然皆气血不和,故虫得而生焉”;体虚受邪乃为常因,以《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理论基础,宋《圣济总录》提出“粉刺……因虚而作”的理论;痤疮与年龄相关,气血盛者好发,《肘后方》云:“年少气充,面生皰疮”;外在致病因素“胡粉”为多,隋代巢元方认为“因敷胡粉……粉气入腠理化生之也”,近代朱仁康强调涂擦劣质化妆品会加重女性痤疮;王琦从体质论治痤疮,调理“湿热体质”治其本。
二、内治法
早于晋代《肘后方》首次记载痤疮方剂,如去面上粉刺方、面生疱疮方等。《内经》“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意指发于外在的皮疹皆由内在脏腑功能失调而发,为后代医家从内论治痤疮提供思想依据。翻阅古籍可见,唐宋之前多以外治为主,内服方剂较为单一且内容零散,含苞待放,正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以后内治法才逐渐丰富。
损其有余,除肺经风热:自明清以来,内外治法紧密结合,众多医家普以肺经有热作为主要致病因素,皮疹多为粉刺,伴有痒痛,热重于湿,治则以疏风清热为主,如明《寿世保元》的清肺饮、《外科正宗》的枇杷叶丸和黄芩清肺饮,以及《医宗金鉴》所载的枇杷清肺饮,运用枇杷叶药性入肺、胃二经,并具清泄肺热的作用,将其作为君药加以辨证,对现代治疗痤疮的影响颇大,现代研究药理作用显示枇杷叶具抗氧化、消炎之功,致使临床上更加重用枇杷叶与其他药物配伍,故现代医学一直将枇杷清肺饮作为粉刺轻症的代表方剂,已被录入《中医外科学》教材中。
近代赵炳南教授运用枇杷清肺饮,加苦参、野菊花等药物,在清肺胃蕴热之上佐以解毒;朱仁康、张志礼等近代名老中医也多在此方上进行随证加减;徐宜厚清泻肺胃常应用枇杷清肺饮合白虎汤。
推荐阅读:更多疤痕案例,请关注疤痕论坛https://www.scarbbs.com/
声明:图片或文字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400-8940-678
- 上一篇:痤疮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 下一篇:临床痤疮患者病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