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出发,痤疮的病名记述、病因病机及预防调护的认知,已有深远历史,且中医治疗痤疮已经成为临床上一大特色。
中医自古本有痤疮之“名”,再论其“义”,早于《内经》“寒薄为皶,郁乃痤”中已有痤疮与粉刺有别之说。
·近现代,深于病机,以因命名:随研究进展逐深,近现代中医皮肤病学和相关学科以及临床工作中均采纳“粉刺”、“肺风粉刺”之病名。并传承晋代葛洪“年少气充, 面生皰疮”之观点,加之当代生存环境的改变及诸多致病因素的产生,将发于青春期人群的头面、胸背部皮疹,又名为“青春痘”、“青春疙瘩”。
·基于前者,《类经》中“形劳汗出……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疖,是名曰痤。”已有明确记述。
归纳古籍可见,“粉刺”“酒刺”“粉花疮”等病名之义多指近代痤疮中较轻的皮损形态,如黑头、白头粉刺等,而古籍之“痤”类等同于近代痤疮中结节、囊肿等较为严重的皮损形态。现代医学已将粉刺作为痤疮的阶段性表现,而“痤”已成为粉刺症状的后续发展。
现代医学的引经据典,日趋完善。
·论病名,虽古今命名繁多,但临床证候特征均为一致;
·论病因病机,因医家众多思路各异,临床证型尚不规范,虽名略不同,实际大都相近,现已将“肺经风热”、“肠胃湿热“和“痰湿瘀滞“此三个基本证型编制于《中医外科学》教材中;
·论治疗方法,内治法辨证施治,为求其本;外治法直达病所,形式多样。
当代更加注重内外相结合的治疗措施;论预防调护,日趋被重视,注重饮食、情志、生活习惯及面部护理等方面的调护,可干预痤疮发生,大大提高治愈率。结合古今医籍,初步探析各医家对痤疮不同的学术见解,归纳临床思维与宝贵经验,在体现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希望对痤疮的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更多疤痕案例,请关注疤痕论坛https://www.scarbbs.com/
- 上一篇:我是瘢痕体质吗
- 下一篇:盘点几种常见疤痕的治疗方法?请对号入座吧!